學習園地
一天就忘?揭開記憶與遺忘的神秘面紗
        無論是哪個科目,對於必考的觀念總是忘了又讀,讀了又忘嗎?明明有看過的題目,但是最關鍵的解題步驟卻總在考試中消失無蹤嗎?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忘記事情?我們又應該怎麼讓自己的記性變得更可靠呢?
        其實「遺忘」本身是人類非常重要的能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的訊息非常多,大腦並沒有足夠的記憶空間能保留所有資料,因此人類會本能地篩選重要的資訊,然後遺忘那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然而,雖然我們可以主動「記住」某件事,卻不能自己決定要不要「遺忘」,因為遺忘就像心跳一樣,是我們不能控制的本能。
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中的信息往往會逐漸遺忘,這現象被稱為記憶遺忘曲線。為了提升記憶與學習能力,我們需要了解大腦世怎麼分辨資料的重要性,以及通常在甚麼時候會開始忘記我們想要記住的事。
 

記憶遺忘曲線的概念

 
記憶遺忘曲線是由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於19世紀末經研究後提出的。記憶中的信息在學習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遺忘的過程。該曲線指出記住的資訊會在學習剛結束的一天內快速被遺忘,隨後才變得較為平緩,表明記憶在學習後的短時間內會迅速衰減,之後遺忘的速度較緩慢。
根據他的統計結果,記住的資訊量會在20分鐘後只剩58%,一天後約僅剩26%,之後不再有明顯變動,也就是各位同學上完課後在完全沒複習的狀態下到了隔天,大概就只記得五分之一了。
 

記憶與學習的機制

 
了解了人類遺忘資訊的速度,為了防止那些必考資訊被遺忘,我們需要了解大腦在本能上判斷資料是否應該被遺忘的幾個重要機制:
 
記憶聯繫:一個事件如果能和記憶中的其他事件產生聯繫,並且喚起以往的情緒,大腦便會本能性的判斷這個事件是不應該被遺忘的。
 
象徵關聯:大腦會將資訊拆分成幾個重要記憶點後,再進行串聯,例如我們想記住”123456”,在我們的腦內其實會被記為”六位”並且”連續”的”數字”,如果想記住的資訊是完全沒有意義與關連的一串文字,基本上會是最困難的,因為大腦完全不能把資料轉換成容易記憶的形式。
 
接觸頻率:我們學習或接觸一件事的頻率越高,記住的機率就越大,遺忘曲線也指出同一件事在學習第六次之後,遺忘的速度便會變得非常緩慢,記憶量即使經過一個月的時間也沒有顯著的下降。大腦會認定時常接觸的事物是重要的,不應該被遺忘。
 

提升記憶能力

 
了解大腦判斷或記憶事物的方法,我們可以透過幾個方式提高記憶力。
 
        無論哪個科目,在學習時都可以試著和以往的生活經驗進行聯想,嘗試讓這些資訊跟自己的其他記憶產生關連,不同科目之間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串連以提升記憶效率,例如將數學科的公式與物理科進行比較,或是嘗試以歷史科的歷史脈絡去理解公民科介紹的各種道德觀等等。
 
        此外在記憶單字、公式或化學元素等等時,也可以將這些內容用口訣或是帶入節奏的方式,讓這接文字看起來不這麼沒有意義,許多老師們提供的記憶口訣就是為了讓記憶效率變高而生的技巧。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證明在沒有重複學習的狀況下,僅一天的時間就能讓我們的記憶量剩下五分之一,因此上完課的隔天一定要進行複習,在理想的狀況中,一周內最好能夠每天都略有接觸,重複接觸達到六次能讓記憶達到不再明顯衰減的程度。老師們出的作業很大一部份就是基於這個目的。
 
  如同古人所言,學如逆水行舟,短時間大量的學習很難真正的提升一個人的知識量,三天捕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方式也會讓學習更加事倍功半。越是害怕投入時間心力,就越有可能讓之前的努力一並付之東流,唯有使用正確的方法,並且讓學習步調踏上正軌,才能讓記憶與學習越來越順利。